自 NVIDIA 推出 Studio 創作者筆電概念後,幾乎為全球所有筆電與電腦品牌,找到另一個能與消費者者溝通的賣點,從原先以電競筆電為基礎的設計風格,最終也走出屬於創作者筆電的獨特風格。MSI 在今年推出的全新 Creator Z17 HX Studio A13V,就可以算是幾乎完全擺脫電競元素的最新創作者筆電之作。MSI Creator Z17 HX Studio A13V,採用 CNC 一體成形鋁合金材質打造機身,並符合 MIL-STD 810G 軍規同級標準測試,內建最高第 13 代 Intel Core i9 處理器、最高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8GB GDDR6 筆電 GPU、最大 32GB DDR5 5600MHz 記憶體,以及最大 2TB PCIe Gen4 x4 SSD 儲存裝置,加上隨機附上的最新 MSI Pen 2 觸控筆,透過 17 吋 QHD+ 解析度的觸控顯示螢幕,讓創作者能隨時紀錄每個靈感來源。


MSI Creator Z17 HX Studio A13V 延續 Creator 系列圓弧與流線的簡約設計感,並採用月光灰色調與霧面拋光塗層來展示機身,比較可惜的是身為一款創作者筆電,還保留龍魂盾徽似乎不太合適,即便它已非鏡面設計,但若能用 MSI 新版的品牌 Logo 設計,或許能更接近創作者筆電的專業風格。

筆電前端
筆電尾端
右側 I/O
左側 I/O

在筆電的腰身部分則為帶有金屬髮絲紋路的鏡面腰線設計,筆電前端便於開闔螢幕上蓋的凹槽也是標準設置,在筆電尾端則可以看到左右兩個不對稱的散熱孔,同時還有左右獨立的機身轉軸。Creator Z17 HX Studio 搭載完整的 I/O 埠,包括特規電源輸入插孔、一個 Thunderbolt 4 Type-C with PD charging(USB / DP)、一個 Thunderbolt 4 Type-C (USB / DP)、一個 USB3.2 Gen2 Type-A、一個 HDMI 2.1 (8K @ 60Hz / 4K @ 120Hz),以及 SD 記憶卡讀卡機配置,此外,各位也可以看到左右兩側散熱孔的位置。

顯示螢幕
螢幕解析度
視訊鏡頭

Creator Z17 HX Studio 具備 True Pixel 顯示技術所打造 17 吋 IPS 等級 QHD+ 2560 X 1600 解析度的觸控顯示螢幕,螢幕比例為 16:10,並擁有 165Hz 螢幕更新率、100% DCI-P3 色域覆蓋範圍、Delta E

DELTA E 測試
色域覆蓋範圍測試

實際以最新版的專業校色儀 Calibrite Display Pro HL 與 Calibrite Profiler 軟體為這臺筆電檢驗色域,可以看到在色域覆蓋範圍測試中,這面顯示螢幕已經超越 100% sRGB 色域覆蓋,但與 DCI-P3 色域範圍相比還是稍微差了一點,但從圖表上可以看到差異其實不大,而在創作者在意的 Delta E 表現上,這款筆電則是獲得 Delta E 0.6 的成績,整體來說色準方面並沒有太大的問題,算是符合創作者所需的配置。

可全開螢幕上蓋
筆電 C 件
SteelSeries 合作鍵盤
獨立數字部
觸控板

這款筆電則是配置筆電全尺寸鍵盤,並備有獨立的數字按鍵部,不過要特別留意數字按鍵的鍵盤顆粒較小,手感上要花一點時間適應一下手感,下方的觸控板具備多點觸控與手勢操作功能,雖然是無按鍵配置的觸控板,但按壓時會有明顯的阻尼回饋感,並帶有點震動反饋感,加大尺寸的觸控板也提供了額外操作空間,雖說在觸控螢幕下似乎也沒有受到太大的關註。

RGB 鍵盤背光
Mystic Light 燈效

鍵盤則具備單鍵 RGB 鍵盤背光,並擁有四段可調整亮度設計,而在 MSI Center 中控應用程式中,則可透過『Mystic Light 燈效』進行鍵盤背光顏色與發光效果進行設定,並提供三個不同的設定檔供使用者選擇。

筆電 D 件
內部硬體配置
鋰電池
雙揚聲器單體(右)
雙揚聲器單體(左)

筆電 D 件則延續一體成型的底蓋設計,拆裝上算是相當簡單,但要記得其中一顆螺絲外具備保固破壞的貼紙,因此如果要進行升級或維修的話,記得找原廠的服務中心來進行,以免影響到筆電的整體保固。內部硬體配置上,除肉眼可見的三風扇散熱系統與 90WHr 充電式鋰電池、三風扇散熱系統,以及四顆揚聲器單體外,基本上包括雙記憶體插槽、M.2 PCIe SSD 插槽等都被隱藏在下方,要將黑色螺絲拆開之後才能看到,為了後續的效能測試正常,這邊我就不進行近一步的拆卸,這邊也跟各位說明一下 Creator Z17 HX Studio 採用獨家均溫板散熱設計,能增加 76% 散熱覆蓋範圍,至於實際的散熱效能為何?各位可以前往下方的實際測試報告去查閱。

MSI Pen 2 觸控筆
五角形筆身
USB-C 充電埠
上方按鍵
筆身上按鍵
磁吸收納設計

Creator Z17 HX Studio 另外一個最大的賣點就是隨機附上了全新改版的 MSI Pen 2 觸控筆,採用 USB-C 埠為其充電並支援快速充電功能,這樣就不用另外進行電池的更換,觸控筆也會附上另外兩個不同粗細的石墨筆尖讓使用者進行替換。MSI Pen 2 具備最新 Microsoft MPP2.6 觸覺反饋、4096 階壓力感應與石墨筆尖設計,並提供使用者無線藍牙配對功能,相較於過去要透過線材或是手動配對,使用 MSI Pen 2 時,只要將觸控筆輕觸螢幕後,即可以完成藍牙配對,除非是低電量或沒電的狀態,否則配對連線的速度真的相當出色,也不用擔心斷線的情況發生。

觸控筆具備磁吸收納的功能,可暫放至筆電 C 件左側下方的位置,但比較可惜的是會佔用左側的 I/O 埠,當你有在使用 Thunderbolt 4 時,觸控筆等於就沒地方收納,關於這部分看來 MSI 還是要想個更安全的方式來為 MSI Pen 2 找個家。

觸控筆繪圖功能
觸控筆書寫功能

上方提到 MSI Pen 2 觸控筆具備石墨筆尖的設計,除可讓使用者在 Creator Z17 HX Studio 的觸控顯示螢幕上,搭配應用程式進行繪圖或是一般的筆電操作功能外,更特別的是這個石墨筆尖是真的可以在一般的紙上進行書寫,且對於筆尖的消耗可以說是相當小,也不會擔心螢幕被畫黑的情況,這個設計就可以減少我們在進行筆電繪圖時,突然要筆記還需要換筆的情況發生,這也是我自己相當喜愛的設計。

專用變壓器與電源線
變壓器規格

Creator Z17 HX Studio 隨機則附上 280W 專用變壓器,以尺寸體積來說算是相當厚重,搭配的是分離式電源線。

MSI Center
硬體監控
電競模式
使用情境設定
GPU 超頻設定
風扇轉速設定

Creator Z17 HX Studio 同樣內建 MSI 中控應用程式『MSI Center』,提供創作者們智慧自動、極致效能、平衡、安靜、超級省電共 5 種模式,極致效能下更可進行 GPU 核心頻率與 VRAM 頻率的超頻,以及自動、散熱加速與進階共三種風扇轉速模式調整,我自己測試下來,各位可以將 GPU 核心頻率調節設定在最大的 200MHz,至於 VRAM 頻率則是設定在 180MHz,目前使用下來這樣的設置算是相當穩定,不會有當機或是應用程式無法開啟的狀況。

使用情境下方則僅具備 MSHybrid 顯示與內建顯卡兩種模式,並沒有出現電競筆電才有的獨顯直連功能,這或許是為了要跟電競筆電有所差異所進行的調整,畢竟在 3D 繪圖與遊戲運作時,CPU 與 GPU 的使用率還是有所不同。

一般設定選單
True Color
智慧降噪
線上更新
Microsoft App 更新

最後在一般設定選單中,也可以進行顯卡模式切換、螢幕準星功能啓閉、HDR 模式、螢幕節能模式啓閉等功能,使用上與先前測試的中高階旗艦機種沒有太大的差異,另也可進行 True Color 影像模式的調整,並讓使用者進行筆電韌體的線上更新,也整合 Microsoft App 應用程式的線上更新功能。


MSI Creator Z17 HX Studio A13V重點規格: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處理器:第 13 代 Intel Core i9-13950HX (Turbo 時脈 5.5GHz)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RTX 4070 with 8GB GDDR6 VRAM(最高 1980MHz Boost Clock 90W Maximum Graphics Power with Dynamic Boost)
儲存裝置:2TB M.2 NVMe PCIe Gen4 SSD (單插槽)
記憶體:32GB DDR5-5600MHz (雙插槽,最高 64GB)
顯示螢幕:17 吋 IPS 等級觸控(QHD+ 2560x1600 解析度 / 165Hz 螢幕更新率 / 16:10 螢幕比例 / 100% DCI-P3 色域覆蓋範圍)
I/O 埠:
1x Type-C (USB / DP / Thunderbolt 4) with PD charging
1x Type-C (USB / DP / Thunderbolt 4)
1x Type-A USB3.2 Gen2
1x HDMI 2.1 (支援 8K @ 60Hz / 4K @ 120Hz)
1x 3.5mm 複合式音源插孔
1x SD 記憶卡讀卡機
1x 電源輸入孔
視訊鏡頭:IR FHD type (30fps @ 1080p)
通訊:Intel Wi-Fi 6E AX211 / Bluetooth v5.3
電池:4-Cell 90Wh 鋰離子電池
尺寸:382 (W) x 260 (D) x 19 (H) mm
重量:2.49Kg
建議售價:89,900 元

處理器效能測試:

處理器資訊
處理器效能
Geekbench 6 處理器效能

進入硬體效能測試部分,這次實測的 Creator Z17 HX Studio A13V,搭載第 13 代 Intel Core i9-13950HX 處理器,這也是為何產品型號上會出現「HX」的最大原因,其採用 24 核心 (8P+16E) 與 32 線程的架構,搭配 36MB 的 L3 快取記憶體,其 TDP 為 55W,最大渦輪功率則為 5.50GHz。其在 CPU-Z 測試軟體中,單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888.3 分,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則是 14,317.2 分,CINEBENCH R20 的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12,291 分,CINEBENCH R23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27,114 分,X264 FHD Benchmark 影音轉檔效能為 117.5fps。另外看到 Geekbench 6 Pro 測試軟體中,這顆處理器在單核、多核效能測試結果分別為 2,897 分和 18,619 分。

V-Ray 5 渲染效能
V-Ray GPU CUDA(GPU)
V-Ray GPU CUDA(CPU)
V-Ray GPU RTX

在 3D 渲染插件軟體 V-Ray 5 測試軟體中,Creator Z17 HX Studio A13V 在 V-Ray 渲染效能取得 21,141 分的效能表現,另在 V-Ray GPU CUDA 針對 CPU 與 GPU 分別測得 587 分與 1,343 分,最後在 V-Ray GPU CUDA 效能測試中,這張 RTX 4070 筆電 GPU 所獲得的效能分數為 1,873 分。

Blender 渲染效能(CPU)
Blender 渲染效能(GPU)

在 3D 動畫創作軟體 Blender 基準效能測試中,Creator Z17 HX Studio A13V 在 CPU 模擬渲染測試獲得 414.20 分,效能排行在受測裝置中落在 46% 的位置,整體的圖形運算效能表現算有著中階的水準;而在 GPU 模擬渲染測試獲得 4250.03 分,效能排行在受測裝置中落在 10% 的位置,算是高階運算效能的水準。

Procyon 影像編輯效能
Procyon 影音剪輯效能

最後看到 UL Procyon 的影像編輯與影音剪輯效能測試,針對 Photoshop 和 Lightroom Classic 的影像編修測試環境下,這款筆電測得 7,596 分的表現,而針對 Premiere Pro 來跑測試的影音剪輯項目,則是獲得 7,299 分。值得一提的是 GeForce RTX 4070 筆電 GPU 搭載第 8 代 NVIDIA 影音編碼器 NVENC,與第 5 代 NVIDIA 解碼器 NVDEC,可讓影片編輯與匯出的效率大幅提升,因此也可以從實際的測試結果看到這款筆電確實是為創作者而生的一款機型。

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效能測試:


這款創作者筆電則內建 64GB DDR5 5600MHz 記憶體,為雙插槽兩條 32GB 的雙通道架構,最大支援就是 64GB 的記憶體容量。在 AIDA64 的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測試中,主要記憶體的效能測試結果為 80493 / 74470 / 76729 M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為 85.0nsL3 快取記憶體的效能表現為 1584.1 / 553.16 / 888.23 G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為 15.4ns

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硬碟讀寫效能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在儲存硬碟方面,Creator Z17 HX Studio A13V 內建 2TB 容量的 M.2 NVMe PCIe 4.0 x 4 SSD 固態硬碟,為 Samsung 製品,不過機身內僅具備單條 SSD 插槽,因此未來如果有擴充或升級需求的話,可能會稍微比較困難一些。這顆硬碟在 CrystalDiskMark 的循序讀寫效能測試中獲得 7101.35 / 5252.80 MB/s,在 TxBench 的循序 Max QD32 效能測試中則是獲得 6997.568 / 5058.749 MB/s 的硬碟讀寫表現,而 AS SSD Benchmark 的硬碟讀寫速度為 5662.78 / 4524.33 MB/s,效能分數則是 8,910 分。另在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的 SSD 效能測試中,則是獲得了 2,796 分的成績,此測試主要模擬 PC 遊戲的安裝、移動、載入、儲存與錄製等,可以看到平均花費時間為 59μs,頻寬則是 439.97 MB/s,硬碟整體的讀寫效能表現算是相當不錯。

圖形效能測試:


Creator Z17 HX Studio A13V 內建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8GB GDDR6 VRAM 筆電 GPU,並搭配 Intel UHD Graphics 內顯晶片。GeForce RTX 4070 採用最新的 Ada Lovelace GPU 架構,透過由 AI 驅動的 DLSS 3 深度學習超級取樣技術與 RTX 40 系列才有的光流加速器可進一步推升遊戲效能,其並具備 4608 個 CUDA 核心、36 個光線追蹤核心與 144 個 Tensor 核心,當然具備 Dynamic Boost、Battery Boost、Advanced Optimus、Resizable BAR 等 NVIDIA Max-Q 設計的核心功能。

3DMark Fire Strike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3DMark Time Spy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3DMark Port Royal

圖形效能測試方面,首先看到 3DMark Fire Strike 的三個測試項目,這款電競筆電分別獲得 26,561 / 13,867 / 7,034 分的效能表現,而在看 DirectX 12 效能的 3DMark Time Spy 模式則測得 12,377 分的效能分數,在測試條件更嚴苛的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模式下取得 5,934 分的效能分數,效能等級排名均在高階遊戲 PC(2020)的平均效能之上,不過與頂級遊戲用 PC 的平均效能還有一段差距。

3DMark Speed Way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
DirectX Raytracing Feature Test

這邊也來看看針對 DLSS 3 功能的 3DMark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在 DLSS off 的情況下幀率表現為 33.43fps,DLSS on 則是取得 107.88fps 的表現;而在 DirectX 12 Ultimate 效能專用測試模式 3DMark Speed Way,在執行光線反射、全域照明、體積照明與粒子特效等光線追蹤項目,最終測得了 2,892 分,最後則是 DirectX Raytracing Feature Test 針對光影追蹤功能的測試,這款筆電則獲得 37.25fps 的效能表現。

立即點擊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
Unigine Valley Benchmark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而在《Unigine Heaven Benchmark》圖形效能測試,我將解析度設定在 2560 x 1600 全螢幕,畫面品質設定為 Ultra 極高,同時開啟 4xAA 反鋸齒模式,以 DirectX 11 進行渲染測得的效能為 2,740 分與 108.8fps 的表現,而在《Unigine Valley Benchmark》測試軟體中維持相同測試標準,則取得 4,046 分與 96.7fps,最後看到的是《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測試,在畫面品質設定在 2560 X 1600 High 的測試環境下,最終測得 3,430 分與平均 25.66fps 運行幀率效能表現。


最在遊戲模擬圖形效能測試軟體《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部分,在選擇接近原生解析度的 2560 x 1440 全螢幕解析度與 High 高畫面品質,這款筆電則測得 8,466 分,以及 High 的「高」評級。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

《古墓奇兵》顯示設定
《古墓奇兵》影像設定
《古墓奇兵》效能測試

雖說 Creator Z17 HX Studio A13V 並非是以遊戲為取向的產品定位,但在具備 RTX 4070 筆電 GPU 與超頻技術的加持下,雖沒有顯卡直連功能,但用來玩遊戲也是可預期會有相當出色的效能表現,因此佈萊恩還是會進行一系列的實機遊戲測試。首款遊戲為《古墓奇兵:暗影》,將螢幕解析度設定在 QHD+ 全螢幕模式,關閉垂直同步並將遊戲畫質自訂在極高的品質設定,並開啟光線追蹤等相關遊戲影像設定,最終這款筆電所測得的效能表現為平均幀率為 112fps,幀格渲染則為 17,470

《F1 22》顯示設定
《F1 22》進階影像設定
《F1 22》效能測試

接下來看到的實機遊戲要來看到的是《F1 22》,我同樣將螢幕解析度設定在 QHD+ 全螢幕環境,並開啟 NVIDIA DLSS 的「品質」模式,以及將畫面品質設定在極高的位置,最終這款筆電所測得的效能表現為平均 115 FPS,算是相當出色的效能表現。

《電馭叛客2077》顯示設定
《電馭叛客2077》影像設定
《電馭叛客2077》效能測試

在《電馭叛客2077》實機遊戲中,我同樣將筆電設置在 QHD+ 全螢幕模式,同時開啟 DLSS 畫格生成與 NVIDIA Reflex 低延遲功能後,最終測得的平均幀率為 74.45fps,在 QHD+ 與效能全開的環境下能有超過平均 60FPS 的成績也算是相當不錯。

《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顯示設定
《刺客教條:維京紀元》影像設定
《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效能測試

接下來看到的實機遊戲要來看的實機遊戲則是許久不見的《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我同樣將螢幕解析度設定在 QHD+ 全螢幕模式,並將遊戲畫面品質與特效設定在極高的位置,最終這款筆電所測得的效能表現為平均 77 FPS,算是相當出色的效能表現。

《極地戰嚎6》顯示設定
《極地戰嚎6》影像設定
《極地戰嚎6》效能測試

最後一款實機遊戲則同為 UBISOFT 推出的《極地戰嚎6》,這邊同樣將螢幕解析度設定在 QHD+ 全螢幕模式,並將遊戲畫面品質與特效設定在極高的位置,並開啟 DRX 光線追蹤功能,最終這款筆電所測得的效能表現為平均 67 FPS

散熱效能測試:

散熱效能測試
待機時機身溫度
測試時筆電溫度
散熱風扇噪音

在系統穩定度與散熱效能測試部分,同樣是在效能模式搭配效能散熱模式來進行測試,使用的測試軟體分別為 FurMark 與 CINEBENCH R23。在待機時可以看到筆電本體的機身溫度部分,最高溫則在筆電尾端中央偏左的散熱孔出風口位置,最高溫為 42.1 度,而筆電主要鍵盤溫度分別為 32.7 / 32.9,至於左側置腕處溫度則為 31.5 度

在兩款測試軟體同時運行約 15 分鐘後,可以看到 CPU 溫度在效能測試時最高溫提升至 88 度,至於 CINEBENCH R23 處理器的效能分數為 14,814 分,與正常測試的 CPU 效能降低約 45%,而 GPU 溫度最高則來到 79 。另外來看到筆電機身溫度最高處則轉移的筆電後方中央右側的散熱出風口位置,最高溫則來到 57.5 ,至於使用者常接觸到主要按鍵處溫度則分別為 41.2 / 36.6 ,左側置腕處則分別為 32 度,整體的散熱效能表現還算是不錯,尤其是鍵盤表面溫度上升的幅度沒有太大。最後在效能散熱風扇模式下,這款筆電的散熱風扇噪音值(包含室內環境噪音)則來到 69.2dB,散熱風扇在運轉時的低頻聲量感算是比較明顯。

續航力測試:

鋰電池資訊
續航力測試
充電時間

接著要來看的是這款筆電的續航力表現,Creator Z17 HX Studio A13V 搭載 4Cell 90Wh 的充電式鋰電池,我將筆電環境設定在平衡電源管理與平衡效能模式下,關閉藍牙傳輸、定位功能與鍵盤背光,並開啟 WiFi 保持連線,顯示螢幕的亮度則設定在 40% 的環境下進行測試。使用 PCMark 10 Modern Office 針對一般筆電完整的工作與娛樂模式進行測試,所測得的續航力表現為 4 小時 46 分鐘,並剩餘 2% 的電量,以具備獨立筆電 GPU 的筆電機種來說,算是中規中矩的續航力表現。透過隨機附上的 280W 專用變壓器來進行充電,可以看到系統預估從 24% 電量到完整充滿電的時間僅需約為 51 分鐘,充電速度表現上也是相當出色

筆電綜合效能測試:


實機效能測試的最後則要來看的是筆電的綜合效能表現,透過 PCMark 10 測試軟體的 Modern Office 測試環境下,這款筆電測得 7,898 分的效能分數,從各使用測試環境下可以看到在常用基本功能、生產力與數位創作內容等部分,均有超過平均水準以上的效能表現,算是高階效能定位的創作者筆電機種。


MSI 全新推出的 Creator Z17 HX Studio A13V 創作者筆電,擁有 17 吋 QHD+ 觸控顯示螢幕,搭配全新具備石墨筆尖的 MSI Pen 2 觸控筆,讓其在創作部分表現上有著相當出色的應用,加上螢幕的色準與色域覆蓋範圍也相當夠水準,不論是專業設計師或影像工作創作者來說,都具備了極佳的適應性表現。在筆電的硬體配置上,完整的 I/O 埠與鍵盤配置,也帶給日常工作者上相當大的幫助,僅可惜獨立數字鍵盤的按鍵顆粒較小,需要花點時間來適應,另外觸控筆的收納也是另外一個 MSI 未來需要考量的點,能以不影響 I/O 埠的使用來進行重新設計,最後內建硬體規格上,若是能再多一個 SSD 儲存硬碟插槽讓使用者擴充會是更具吸引力的選擇。

從實際的效能表現來看,Creator Z17 HX Studio A13V 創作者筆電擁有能滿足創作者與電競遊戲兩方面的高階效能輸出表現,用來當作任何一種情境使用下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僅可惜續航力表現上稍微不足一點,若是能提升至 6 小時至 8 小時的續航力,會讓實際使用時更加不用擔心電力不足的問題;至於散熱表現上,MSI 這次用了三散熱風扇與獨家均溫板散熱設計,雖然降低筆電表面的溫度與沒有過度提升 CPU 與 GPU 的溫度,但散熱風扇的噪音還是會對實際使用上造成幹擾,這部分也是未來可以再精進之處。

▊福利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